详情页

详情页

DETAIL

发挥民营企业在扩内需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作者|张欣欣连欣「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3期

  导读: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在促进消费增长、扩大有效投资、更高效率推动经济循环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之举,既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战略主动的长久之策。

  民营企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是促进消费的主力军。民营企业是我国消费品生产和流通的主体,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激发消费潜能、促进消费提质升级等方面持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丰富产品供给、创新消费场景方面,民营企业展现出蓬勃活力。截至2025年1月末,民营经济主体占全国经营主体总量的96.4%,其中个体工商户1.25亿户、私营企业5670.7万户,广泛深耕于食品、服装、家居、文娱、康养等多元实物与服务消费领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优质选择。凭借机制灵活、市场敏锐、勇于创新等独特优势,民营企业能精准洞察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及时研发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服务。例如,民营文旅企业创新消费场景与服务模式,打造主题公园、特色小镇等新型业态,有效推动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催生特色消费集聚区,有力带动周边关联产业联动增长。在畅通产品流通、提升消费体验方面,民营企业构筑了高效便捷的支撑体系。众多民营商贸企业、电商平台及现代物流企业,通过构建广覆盖的销售网络和高效智能的物流配送体系,显著提升消费便捷性与可及性,有效降低流通成本,让消费者享受更优购物体验。在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夯实消费基础方面,民营企业是稳就业、促增收的基石。作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贡献了全国九成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通过稳定和扩大就业,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消费能力的稳步提升和层级优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民间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技改投资以及新兴产业投资等方面表现活跃,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一半以上,是市场预期和投资信息的风向标。伴随着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破除隐性壁垒、加大项目推介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密集落地,民间投资活力不断释放,投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创新突围”特征。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成为投资“新宠”,备受民间资本的追捧。2025年第一季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设民营企业9.4万户、人工智能软件研发类产业新设25.4万户、银发经济类产业新设超过1万户,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力量,为扩大内需拓展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传统行业“老树发新芽”,特别是制造业民间投资中的工业技改投资同比激增,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焕发新生,同时,民营企业也逐步参与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资金和活力。2025年第一季度,民间项目投资增长6.0%。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9.7%,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0.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9.3%,比全部基础设施投资高3.5个百分点。

  发挥民营企业扩内需作用面临的挑战

  市场准入壁垒与公平竞争困境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动能提升。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放宽市场准入,但在一些领域民营企业仍然面临较高的门槛和隐性壁垒,制约其参与国内市场循环的广度和深度。在能源、电信、金融等行业,民营企业进入难度较大,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招投标仍存在对民营企业资质要求过高、设置不合理前置条件等现象。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行业监管等方面仍存在差别待遇,这限制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和发展空间。部分助企纾困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也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不确定性,削弱了民营企业投身扩大内需战略的动力。

  融资结构失衡加剧民营企业资金链运转风险。受限于规模小、抵押品匮乏、融资途径单一及银企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企、融资可得性差的问题依然突出,这直接削弱了其扩大生产与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也显著制约了其在激活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循环中引擎作用的发挥。2025年1~2月,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03%,较2024年下降了0.33个百分点,但仍高于部分行业的毛利率;其中,信用贷款占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比重仅为27.6%,大部分仍需抵押担保,导致轻资产、信用记录不足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增加。此外,近年来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增长、账期拉长,“连环欠”现象较为突出。截至2024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26.0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这对依赖回款再投的工程企业和高流动性需求的消费品企业构成了冲击,容易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的传导性风险。

  核心创新要素缺失掣肘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关键。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对民营企业提升创新水平、更好参与扩大内需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服务性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3个百分点,养老育幼、医疗健康、文娱旅游等需求空间较大,迫切需要民营企业升级服务品质、创新服务类型,不断满足消费者精细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新型消费潜力巨大,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型消费产品和业态快速发展。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超1000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40.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8%。尽管部分民营企业已积极进行前瞻性布局,但由于在吸纳高端创新人才、升级研发设施以及健全创新协同机制等方面存在固有短板,其在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上仍面临显著差距。

  多措并举支持民营企业在夸扩大内需中发挥更大作用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展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要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与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坚决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行为,破除要素获取壁垒、流通障碍,全面清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不合理限制,为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提供平等机会,更好激发民营经济主体参与扩大内需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交通、水利、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特别是5G网络、数据中心、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和民间投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要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和多层次融资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适配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可得性和便捷度。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融资的政策支持,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与民营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投资新的重点领域项目。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参与“两新”的政策环境,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在已下达2025年第二批81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基础上,加快已拨资金审核兑付,切实减轻民营企业垫资压力,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取得显著成效。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用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加快清欠进度,防止边清边欠、相互拖欠。

  强化创新驱动,增强民营企业重点领域投资和新型消费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扩大投资消费的重要路径。要引导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行业发展趋势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和前沿交叉技术,重点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增加投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鼓励民营企业聚焦“搭子文化”“情绪经济”“疗愈经济”等新型消费需求,加快发展剧本娱乐、演出展览、户外运动等年轻态、沉浸式体验消费业态。利用数字技术,发展线上消费、无人零售、智慧消费、共享消费、信息消费等消费新模式,释放消费新潜能。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补贴力度,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设立民营企业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升民营企业现代化治理能力,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定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预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各项纾困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是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潜能的“定心丸”,是提振市场信心与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之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土壤,核心是强化法治保障。要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民营企业家在生产经营、创新创业等活动中的合法权益。规范涉企执法,坚决防止粗暴执法、随意执法、趋利执法和不文明执法,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认真落实各项纾困政策,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建立民营企业政策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政策落实跟踪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获得感,为民营企业坚定参与扩大内需战略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责任编辑许小萍)

版权所有©茌平沪农商村镇银行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

沪ICP备06030408号-2

服务热线:4009962999

请使用Chrome88或IE1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