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

详情页

DETAIL

胡屯镇:巧用众筹资金“活水”润泽乡村振兴“沃土”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8日

来源:聊城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近年来,茌平区胡屯镇在非省市级乡村振兴片区、缺乏上级专项资金扶持的条件下,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创新为突破口,通过盘活资源、村级自筹、社会协同、财政列支等途径,众筹资金2300余万元,强力实施驻地提升、河道清淤、村庄清洁等六大行动,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一、盘活资产,唤醒乡村沉睡资源

  一是全面家底。开展低效资产清仓见底专项行动,对镇内闲置废弃厂房、老旧站所等资源进行全面摸排,逐一理清权属关系,摸清底数、盘清家底,建立动态管理台账。二是分类闲置。针对摸排出的老油坊、老敬老院、老磷肥厂、老种子站等8处老旧场所,攻坚克难解决累积多年甚至三四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分类进行处置,通过出让、租赁、改造等方式,实现资产盘活利用。目前,8处老旧场所完成地块出让2宗、出租2处,实现财政增收566万元,其中老油坊拍出47万元/亩的全市工业用地最高价,8处场所全部处置后可筹集资金1200余万元。三是长效资产。依托以上老旧场所,成功落地汽车零部件、优质小麦加工等一批产业项目,实现资源盘活、经济发展、财政增收、面貌提升和群众致富一举多赢。目前,通过盘活低效资产形成线索项目5个,预计可带动投资1.3亿元、形成产值2亿元,其中优质小麦加工项目可形成1.5万亩的种植规模,带动群众亩均增收近200元。

  二、汇聚资源,激活乡村澎湃动能

  一是让爱心企业起来。吸引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企业力量与乡村需求匹配好、对接好,有效衔接。发动爱心企业捐赠40余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0万元,为6个村新打机井30眼,解决了5000多亩耕地的灌溉难题。面向社会募集资金,推进实施投资180余万元的影剧院保护修复和170万元的驻地二次提升项目,其中建于1958年的县级文保单位胡屯影剧院年久失修濒临坍塌,保护修复后将留住几代人的乡愁记忆。二是让镇村干部起来。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行动,动员镇村党员干部带头筹资支持家乡建设。通过发动镇村干部、爱心企业和致富能手参与,募捐资金200余万元,不仅拓宽了乡村建设资金来源,更通过共同出资营造了齐心协力促振兴的浓厚氛围。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破解资金难题的有效路径,鼓励马沙窝、大罗庄、陶集3个村庄立足资源禀赋,筹集集体资金325万元,自主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三是让政策资金起来。精准对接上级最新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策划申报乡村振兴项目,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拓宽村集体自筹资金渠道。比如,徐河口村争取省级以工代赈资金100万元,计划实施投资140余万元的下水道建设和路面硬化工程。

  三、精准投放,绘就乡村美丽画卷

  一是政府带头,财政一点。在将盘活资产形成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政府再拿出部分财政资金,根据村级项目的必要性和完成度实行再贴补政策,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确保乡村建设项目能多干则多干、干一件成一件。二是重点扶持,力度一点。聚焦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驻地综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先后投资260万元,重修和拓宽驻地交通干道1260米,硬化地面3.3万平方米;对镇域大小沟渠进行全面排查,启动投资76万元、总长60余公里的清淤工程,目前已完成清淤25公里;投资191万元启动34座老旧、淤堵桥涵重建工程,目前已完成施工24座。三是分类推进,乡村一点。将全镇46个网格村分类确定为3个示范带动村、13个提标打造村和30个常态提升村,启动投资1100万元的乡村振兴片区基础设施提升和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现已完成3个示范村的建设提升。投资100余万元,完成镇驻地及105国道沿线7.2公里的绿化苗木移栽、补植和修剪,共计栽植各类乔木1200余株、灌木5600余平方米,打造口袋绿地2处,推动驻地环境更加精致精美。

版权所有©茌平沪农商村镇银行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

沪ICP备06030408号-2

服务热线:4009962999

请使用Chrome88或IE1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