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

详情页

DETAIL

谱写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齐鲁篇章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8日

作者|曾涛「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1期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和灵魂。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提出以“五要五不”为内涵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结合”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实践和最新要求,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为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沃土,赋予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独有的齐鲁特质。深刻领悟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思想内涵,深入挖掘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齐鲁底蕴,努力书写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齐鲁篇章是新时代赋予山东省人民银行系统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全省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

  儒家文化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根基

  齐鲁大地孕育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其“仁义礼智信”价值体系与现代金融伦理一脉相承。“五要五不”作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中华民族经过历史长河洗礼留下的思想精髓,也是对儒家文化道德观、义利观、经营观、创新观、治理观的创造性转化,并对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观孕育“诚实守信”的鲜明底色。儒家学派对诚信的尊崇,奠定了中华民族重视诚信的价值基础。“民无信不立。”纵观中国历史,修身立业齐家、立政治国平天下,诚信始终都是历久弥珍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信用为基础推进金融诚信体系建设,诚实守信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要”中居于首位。“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儒家重信守诺的道德标准被延续到了当代金融活动中,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筑牢了诚信根基。

  义利观凸显“以义取利”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义利观源自于儒家义利观,“见利思义”“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了“义”的价值优先性。儒商文化倡导“义以生利,利以平民”,蕴含着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理念。金融具有功能性和营利性的双重属性,营利要服从功能发挥,金融系统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国家利益优先、人民利益至上。“以义取利”将厚植于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融入金融发展中,塑造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导向。

  经营观奠定“稳健审慎”的发展基调。“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强调处理事物要适度、平衡。这种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在金融领域体现为对稳健经营的追求,即重视系统性与全局性的关系,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间的平衡。儒家“过犹不及”“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的思想被深深融入当代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中,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奠定了“稳健审慎”的整体基调。

  创新观契合“守正创新”的本质要求。知常明变、守正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卓越禀赋,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实践性使其能够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为己所用。金融发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在此基础上以创新激发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新动能。“理势合一”“趋时更新”的儒家思想为金融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明确了“守正创新”的本质要求。

  治理观揭示“依法合规”的根本原则。儒家思想讲究“礼法并重”,强调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都指出了规则与法治的重要性。金融业是强监管、重规则的领域,金融强国建设以法治化为重要保障,并建立与金融法治建设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依法合规”继承和发展了“隆礼重法”的儒家思想,夯实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根本原则。

  概而言之,儒家文化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筑牢了诚信根基、塑造了价值导向、奠定了整体基调、明确了本质要求、夯实了根本原则,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产生了全方位的渗透浸润,深刻影响了我国的金融实践。

  齐鲁红色金融史为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磅礴的精神力量

  山东红色金融史厚重而深远。在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金融事业中,北海银行11年的艰苦奋斗史可谓浓墨重彩。其发行北海币、开展货币斗争、支持根据地经济建设等实践,对新中国金融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成为滋养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革命土地上深扎信用之根。抗日战争时期,北海银行首创“1元北海币=1斤小米”的硬承诺以对抗法币的恶性通胀,用小米筑牢了货币信用长城。为支持弹药、医药和外事处理,招远采金管理委员会沿渤海走廊完成了“13万两黄金送延安”的壮举,在金融战场上以生死诠释了信用的意义。从用小米丈量价值到以血誓守护承诺,北海银行的信用实践史无不镌刻着在烽火岁月中深扎信用之根的烙印,昭示着信用是金融永不磨灭的价值信仰。

  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以义取利。为支持农业发展,北海银行对烈属实行无息贷款,对农户实行低息农贷、发放“棉衣贷”,约定“收棉后按市价七折抵贷”,取得了反扫荡期间贷款回收率仍达92%、农民人均棉田面积扩大2.3倍的惊人效果。从支持重要领域的发展到限制高利贷的法令,从用鲜血守护运钞车到跨国卫生贷款,北海银行的义利实践史是通过利率革命、币值革命写就的金融重构史,标注出中国共产党人“利在天下,义在百姓”的价值坐标。

  在金融战场上确保稳健审慎。北海银行在滨海区(今山东东南沿海地区)设立平粜局,粮价波动超10%即启动储备投放,1943年共平抑粮价异动27次,并通过“封港截流”阻击伪币,在多维货币混战的金融战场上,掌握了金融主权,取得了货币斗争大胜利,逐渐消除了物价飞涨造成的经济危机。从抑制粮价波动的金融主动到五户联保形成的信用“蜘蛛网”,再到在粪车里转移黄金的智慧,北海银行的风控实践史是用算盘对抗枪炮、用小米平衡天平的金融战争史,跨越时空告诫我们要依靠制度构建起风险防范的钢铁长城。

  在峥嵘岁月中做到守正创新。北海银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发展生产的原则,信贷业务遍布农工商各行各业,以低息、无息贷款巩固了根据地经济建设,创新推出“物资本位制”,调剂了山东根据地的物资平衡,刺激了市场发展,为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物质保障。从实行“物资本位制”保持币值稳定到让封建保甲变身为信用共同体的伦理转换,再到爆炸火光中坚守金库的铁律,北海银行的创新实践史揭示了金融变革的永恒定律:只有坚守服务实体、造福人民的“正”,方能创出跨越周期、引领未来的“新”。

  在发展壮大中强化法治保障。北海银行以《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宣告北海币为唯一法定货币,并陆续颁布《扰乱金融惩治条例》《禁用法币条例》《伪造北海币治罪法》《债务纠纷调解办法》等,保证货币发行的法定化与统一。在银行内部管理上,制定《北海银行组织章程》、施行《北海银行会计规程》,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从用27道防伪工序构筑货币信用的技术铁律,到以阶级审查制守护贷款红线的政治自觉,再到在枪林弹雨中坚持外汇特许经营的制度定力,北海银行的法治实践史验证了“法治是金融业有序发展的强力保障”这一金融秩序的终极真理。

  作为齐鲁大地上不朽的金融丰碑,北海银行对于货币流通和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于传统业务方式和金融信用工具的运用、对于风险控制的探索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务根基。以北海银行为代表的齐鲁红色金融史,是传承和弘扬红色金融文化的资源宝库,更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基石和底色。

  打造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齐鲁篇章

  山东作为我国经济大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期与高质量发展机遇期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建设金融强国的时代使命和支持山东“走在前、扛大梁”的现实责任,山东省人民银行系统将以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抓手,探索形成“政策传导—监管保障—服务创新—改革攻坚—文化引领”五位一体的实践路径,为支持山东努力建设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以金融文化赋能货币政策传导效能提升。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深度融入货币政策传导各环节、全过程,坚持“总量稳、结构优、节奏准”原则,通过建立“政策解读—执行校准—效果评估”的全周期管理机制,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稳健审慎、以义取利”的内核转化为政策执行导向,确保货币政策与山东产业集群培育、绿色低碳转型等同频共振,落实好金融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政策措施。正确理解把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涵,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创新“政策工具包+文化评估体系”双轮驱动模式,将“以义取利”理念融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按照“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等实体经济领域;同时引导银行机构科学定价,让利实体经济,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体现金融服务的人民性和普惠性。将“守正创新”精神内核渗透到业务履职各方面,健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框架,深入开展“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面推进年”行动,努力打造“金融‘五篇大文章’助鲁高质量发展”品牌。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处理好功能性和营利性的关系,既追求利润取之有道,更注重服务国计民生。

  以金融文化赋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理念和“五要五不”具体要求融入监管机制、监管工具创新全流程,强化文化约束力,推动“严监管”与“促发展”动态平衡,筑牢金融风险防控网。进一步落实系统性重要性银行监管要求,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建立并不断完善覆盖所有机构、风险、业务及流程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同时要强化风险预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秉承“依法合规”的根本原则,进一步完善监管框架,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机构的合规义务,强化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领域的监管。践行“稳健审慎”的经营观,完善金融机构风险早期纠正,通过定期评估风险状况,及时识别响应预警信号,实现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守住风险底线。持续做好金融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化债、中小银行风险处置、房地产市场风险化解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大力加强金融教育和金融素质提升,多举措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升公众金融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以金融文化赋能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理念嵌入金融服务全过程,推动金融服务向县域、乡村、社区延伸,用“金融温度”诠释“人民至上”。在践行“金融为民,金融利民”基础上,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扩大农村、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践行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进一步优化人民币和外汇服务,以“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更加安全”为导向,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积极支持稳外贸稳外资,提升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质效。着力巩固拓展支付便利化成果,优化适老化、国际化等支付服务安排,推动涉赌涉诈资金链治理工作,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向县域下沉,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紧紧锚定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目标,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深入推进诚信文化与征信体系有机融合,建立全省“征信护航诚暖齐鲁”志愿服务机制,优化省市县乡四级征信查询服务体系,夯实中央银行基础征信服务,发展多元化征信市场,增强征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全面从严加强征信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征信权益。优化现金流通环境,持续整治拒收现金,加大反假货币力度,推动济南、青岛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取得新突破。

  以金融文化赋能改革攻坚突破。随着近年来国家金融体制调整和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工作新要求,人民银行肩负的使命任务也有了显著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识变应变,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以“守正创新”的金融文化和“敢为人先”的齐鲁精神为精神动力,以“敢闯敢试、系统集成”为方向,聚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县域派出机构履职方式,发挥省市两级县域金融管理和服务工作委员会作用,不断提升履职效能,保持中央银行县域金融服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引领各项业务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继续推进济南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动威海市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煤电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率先制定蓝色金融地方标准。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开展绿色信贷,支持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促进金融科技规范发展,在鼓励金融科技创新的同时,加强监管科技应用,确保创新在合规框架内进行。

  以金融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动能集聚。作为中央银行的派出机构,我们肩负着在全省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任,要探索通过系统化、集成化的文化培育实践,形成具有齐鲁特色、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生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灵魂。坚持党建引领与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纳入党建工作体系,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推动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涵。坚持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落实《全省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工作方案》,加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研究阐释。坚持典型示范与全员参与的协同推进,通过“学榜样建新功”主题活动挖掘选树系统内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先进典型,激励全行干部职工学习典型、争当典型,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打造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开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在线上开设专栏推送典型案例和理论知识;在线下通过举办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履职案例分享、讲座、演讲等活动,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山东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滋养支撑。山东省人民银行系统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深入挖掘齐鲁文化中的金融智慧,把“五要五不”与日常履职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合,厚植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根基,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探索山东方案,谱写齐鲁篇章。

  (责任编辑侯皓议)

版权所有©茌平沪农商村镇银行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

沪ICP备06030408号-2

服务热线:4009962999

请使用Chrome88或IE1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