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0日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作出重要部署,擘画了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将“建立健全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制度”列为重点任务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牵头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制度,统一相关统计标准,推动制度全面落实,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政治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系统把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刻认识到建立健全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制度并全面推进落地实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改革和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的重要制度建设和统计实践,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生动体现。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统计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金融“五篇大文章”涵盖多个关键领域,这些领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工作,是深入了解这些领域金融运行状况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全面、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才能清晰地掌握各领域金融资源的配置情况,有效把握金融服务需求,科学设计和精准实施各类政策工具,将金融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到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助力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三是支持相关领域成果评价的迫切需要。成果评价在客观反映和有效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具有导向性作用,能够通过强化正向激励,引导实现政策目标。统计数据直观呈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和成效,通过量化实现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可衡量、可监督,是做好成果评价的基础。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中,政策部门可通过统计数据进行跨机构、跨时期的成果对标,优化政策供给,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通过统计指标,纵向监测、横向对比,找准定位和发力点,优化资金供给结构。
建立健全金融“五篇大文章”1+N统计制度体系
一直以来,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情况的统计,都是金融业综合统计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系统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持续做好并不断完善绿色、普惠小微、涉农、制造业等领域贷款的专项统计,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求后,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牵头建立更加系统、完善的金融“五篇大文章”1+N统计制度体系。
其中,“1”是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制度。2025年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的《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制度(试行)》正式印发,同步向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印发了总体统计制度的指标、标准和要求。总体统计制度遵循“全面覆盖、综合统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标准统一、协同衔接,科学有效、汇总共享”的原则,重点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的统计对象及范围、统计指标及口径、统计认定标准、数据采集、共享及发布、部门分工等作出统一规定,构建了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统计框架,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纲”。
总体统计制度覆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全部金融机构,统计范围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股权、资管债权、基金、保险、衍生品等多种金融工具和产品,实现了重点领域统计的全覆盖;设置重点统计指标共计200余项,对每项指标均规定了统一协同的统计标准和口径,使不同来源的数据形成有机整体,支持一次采集、多方使用;在总体统计制度框架下,各金融管理部门统筹一致,分工协作,统一数据来源,推动跨机构、跨市场的数据有效汇总和全面共享,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N”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按分工建立的各细分领域统计制度,是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具体执行进行的安排和部署。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1+N统计制度体系的关键着力点,“N”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制度的各项要求。目前,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各领域的贷款和资管债权融资的细分制度均已建立,金融机构高效落实,首期数据已采集入库。后续债券、票据等部分的细化统计要求会陆续印发,为总体统计制度的落实夯实基础。随着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各细分领域统计制度也将持续迭代优化、不断丰富完善。
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1+N统计制度体系,可以构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全景图。从总量看,能够生产全口径的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融资指标,覆盖贷款、债券、股权、资管债权等融资类型,全方位反映五个重点领域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支持。同时,将统计触角深入至与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情况等,反映金融支持相关领域的总量情况、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从结构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统计指标体系,为统计分析、风险监测、成果评价等不同使用需求,提供差异化统计支持。从存量、流量、价格、期限、获贷率等角度,分地区、分机构灵活生成统计指标,展示各领域各类金融工具提供的融资。分行业、企业规模、所有制监测分析不同类型实体经济融资情况,多层次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效。关联逐笔数据实现纵向“下钻”,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等进行深度分析和画像,聚焦政策关注重点,支持成果评价和金融机构精准发力。
通过高度协同的统计标准夯实统计工作有效实施基础统计标准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共同语言。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推进,统计标准不断夯实完善,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标准体系,为各项统计有效落实应用提供坚实保障。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涵盖实体经济各个重点领域,包含各类金融业务和产品,有多种数据来源,对统计标准的规范性、普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厘清各类业务的内涵与外延,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和口径,保障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另一方面,需要高度协同,统一统计口径,有效减轻报送机构负担,使不同来源数据可以有效加工汇总、融合应用。
一是坚持统计标准的统一协同,解决数据汇总和使用难问题。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的重点和难点是解决重点领域统计实践中部分统计口径不一致、部分标准不清晰、难以互通互享的问题。在总体统计制度设计过程中,各部门从大局出发,统一思想、充分协商、凝聚共识,建立了统一、协同的统计标准和统计口径,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汇总难、使用难的问题。在数据入口方面,对每项统计指标,明确了统一的标准和口径,同时与国家统计标准、行业政策、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及现有实践有效衔接,实现统计数据可分可汇、有效协同。在数据出口方面,规定对不同来源的数据统一归集汇总,统一编制形成报表和指标,实现统计数据可比,形成一致的统计语言。
二是坚持统计标准的研究与积累,打有准备之仗。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要求后,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研究重点迅速聚焦于相关领域的政策和国家标准。2024年起,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力量集中开展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统计标准的研究,形成较为扎实的积累。在建立总体统计制度时已经具备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一时间形成了全口径统计框架。
三是坚持服务政策需求,在实现统计全覆盖的基础上聚焦改革重点。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涉及银证保等金融机构的各类金融业务和产品,横跨货币、债券、资本、保险等多个市场,数据维度复杂。在总体统计制度设计阶段,统计与政策需求充分沟通衔接,统计部门与政策部门共同赴金融机构调研,确保统计指标既能够反映金融支持“五篇大文章”的发展全貌,又能确保统计符合政策导向,有效服务政策制定和成果评价。
四是坚持目标导向,确保标准“接地气”、能落地。重视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交流,探讨解决制度和标准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密切关注金融机构落实制度的过程,畅通问题和意见建议反馈渠道,持续收集金融机构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并编写报送问答,分批次有序发布。报送问答涵盖数据报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对接、指标理解、逻辑校验等全流程,有效保障统计顺畅落地运行。
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解决数据汇总、去重难题
大数据技术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海量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和使用的重要手段。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主要依托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大数据平台落地实施,通过推进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工作深度融合,实现相关数据的互联互通、融合生产和深度使用。以贷款为例,其数据存在覆盖面广、处理量大、各领域之间大量重叠的特点,传统数据采集和加工处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因此实践中采用逐笔统计的方法,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采集、校验、汇总、去重等全链条快速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数据采集高效化。依托大数据采集和存储平台,提供高并发、高可用、高稳定的数据采集能力。仅金融“五篇大文章”标识报文,每期采集4000余家金融机构共计6亿多笔逐笔数据,数据量约35GB/期。与之相关联的贷款基础数据报文,每期数据采集量达120亿笔。
二是数据校验智能化。在线校验与离线审查相结合,二者相互补充,既保障校验的全面性,力求“应校尽校”,又聚焦重点内容、异常数据校验,全方位提升数据校验的靶向性与高效性。目前大数据平台每期运行3600余条校验规则,数据表关联报文约20个,每期生成3.3亿条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明细数据。
三是数据处理融合化。部分统计指标创新采用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企业名单统计,将相关企业名单与金融基础数据报文进行匹配,无需金融机构新增报送,既最大限度执行统一标准,又切实减轻金融机构负担。其中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融资主体的几百万家企业,均涉及与金融基础数据报文的关联。
四是数据汇总精准化。部分统计指标采用金融机构按照相关产业统计标准,以逐笔数据打标识的方式报送。其中超过20%的贷款存在非唯一标识,汇总处理相关领域统计数据时不能简单加总,需要对每笔数据的不同数据项逐条判定,去除交叉影响,确保标识能与逐笔基础数据有效关联。
坚守数据质量生命线
统计数据质量是金融统计工作的底线、红线、生命线,是金融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工作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和水平的客观反映,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整个工作的基石,直接关系金融政策评价的精准度与决策的科学性。金融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协同发力,共同压实责任,将“坚守数据质量生命线”这一根本要求贯穿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从思想认识上,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深入学习、准确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部署要求,深刻认识统计数据真实可靠的重要性,深入领会防范惩治统计造假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筑牢统计法律底线,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从管理规制上,健全质量管理,夯实数据质量根基。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系统一直在研究探索如何与金融机构共同优化流程、压实责任,夯实数据质量根基。在建立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制度的同时,及时配套出台数据质量管理方案,建立全流程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将质量把关前置至金融机构,贯穿统计数据产生、处理、报送等各个环节,实现统计质量管理规范化,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
从责任落实上,严格监督检查,压实源头数据质量主体责任。推动和督促金融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金融统计源头数据质量核查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落实金融统计源头数据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金融统计源头数据核查机制。从业务源头、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审核报送等各环节,加强数据治理,做到数出有据、追溯有源。强化统计执法检查,坚守数据质量生命线。人民银行省、市分行协助人民银行总行抓好全国性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的数据质量管理,认真学习、严格落实金融统计执法检查操作指引。加强对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分行统计工作的考核。
下一步工作方向
在金融系统的共同努力下,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需要全面落实、不断完善。下一步,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把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为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统计力量。
一是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统计全面落实,为政策制定和成果评价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目前贷款、资管债权融资数据采集已全部落地,并生成统计指标和报表。后续,还将建立完善债券等融资工具的统计,并规范、高效地归集各金融管理部门不同来源的各类数据,全方位、多角度体现金融支持相关领域发展成效,更好满足政策制定和成果评价需求。
二是多措并举,以“钉钉子”精神筑牢数据质量防线。紧扣数据质量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严格日常管理监督,统筹开展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督导,督促金融机构持续强化数据质量主体责任。对违法违规的金融机构要敢于亮剑,果断纠偏,努力让金融统计数据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三是持续做好制度解读和指导,保障统计制度落地见效。持续丰富完善报送问答,积累典型案例,总结提炼成熟经验与创新做法,组织开展交流学习,确保统计要求上下贯通、协同一致。
四是推动数据充分共享。优化完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逐步扩大共享范围、提高共享时效,推动基础数据共享。充分发挥数据价值,不断提升统计透明度。
(责任编辑刘宏振)
服务热线:4009962999
请使用Chrome88或IE1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